首页 > 资料查询 > 内容

中国书法史话十

2007-11-14 来源: 浏览次数:5147次

宋、金、元——书法艺术的抒情写意倾向更加鲜明

一、宋

各体书法发展到唐代,篆书和隶书已经变得程式很强而缺乏必要的生气,渐渐趋向衰弱,因此,大多数书法家把注意力转向了楷书和行草。楷书在唐代得到了充分发展,形成了欧、虞、褚、薛、颜、柳等各种风格流派,但随着它的完全成熟,楷书也有了一套自己的规矩、模式,建立起了森严法度。继唐代之后,宋代书法的发展面临了许多新问题。汉字形体已不再剧烈变化,书法家们很难在篆、隶以及楷书中有新的创造和自由表现个性的机会和方法,而行草这种在晋唐时代已显出勃勃生动力的书体最适于宋代文人。书法家们恨自然地选择了行草书,在丰富的点线变化中传达和抒发自己的情感。宋代书法与其它相比,具有更加鲜明的抒情写意倾向,后世的人们往往冠之一个“尚意”的时代,经此业区别唐代较为典型的法度森严的“尚法”倾向。尽管,我们“尚法”与“尚意”这样的概括是不够科学和贴切的,但也一时还不能够找出更好的词语来分别这两个有着明显时代特征的书法总貌。宋代书法家也大多以行草书闻名当时,流传后代。

宋太宗收集古代帝王和著名书法家的墨迹,命令王著编辑刊成了著名的《淳化阁帖》,虽然相传刻贴是开始于五代的南唐,李后主曾选录古人的书法遗迹,但后世人们还是更多地愿意把北宋淳化年间编成的《淳化阁帖》当成中国古代刻帖的真正开始。《淳化阁帖》共有十卷,其中王羲之父子的作品就占了五卷,可见宋初的书法是崇尚“二王”的。初唐时期崇尚王羲之,离王羲之的时代不是很远,能够见到较多的真迹。而到了北宋,属于真迹的王羲之墨迹已经少而又少,所以收集在《阁帖》中的“二王”作品,由于在鉴别真伪时有错误,而且经过了摹勒刻石,已经改变了原来的面目,所以宋人学王的成就远远不如唐代。但《阁帖》对于书法的普及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以后《绛帖》、《潭帖》等法帖又根据《阁帖》翻刻,这样离开原作的面目更远了。所以在整个宋代,学帖的书法越来越卑下柔弱。另外宋代的“趋时贵书”的陋习也影响和限制了书法的发展。

总的来说,宋代书法不如唐代繁荣,但它也产生了不少成就卓著的书法大家,正是在他们的努力倡导下,给宋代书法带来了一股新鲜血液。这一时期杰出的代表人物就是“北宋四大家”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他们直接以晋唐书法为师,吸取各家长处,并且不论在创作还是在理论上都有一个共同的倾向:强调书法的抒情性,写字不必拘泥于横竖点画不必一定遵循古人的用笔方法和规矩法度,重要的是领会晋唐书法佳作中的精神气韵,然后自己写字时应“以意为主”,个人的性情气质、内心的情绪、情感通过书法自然而率真地表露出来。他们要求书法家要有多方面的学问、修养和崇高的品格,不能避限于书法这一类艺术。他们认为“书如其人”,书法创作与一个人的修养、品格是相一致的,学问浅薄、品格低劣的人不会在书法上取得很高的成就,而从他们主张书法“尚意”这一点来说,广博的学问和高洁的人格无疑会使书法作品中的“意”更加丰富生动。苏、黄、米他们不仅是大书法家,而且是宋代著名的诗人、文学家、画家。苏轼是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黄庭坚是“苏门四学士”之一,是江西诗派的代表人物,米芾的山水、人物画自成一家。他们为宋代书法开创了一个局面,他们在书法理论方面有很多论述,提出了精辟的新观点,与创作实践相响应。除了苏轼的《东坡题跋》、米芾的《海岳名言》和《书史》、黄庭坚的《山谷题跋》之外。还有朱长文的《续书断》、董迨的《广川书跋》、姜夒的《续书谱》、宋徽宗赵佶主编的《宣和书谱》、黄伯思《东观余论》、陈思的《书苑菁华》和《书小史》等众多重要的书法理论著作。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赵佶对于书法发展革新也做出了贡献,他自创“瘦金体”书法,在历代帝王书法中是非常突出的。

北宋在金石学、文字学等方面也取得了很大成就,这给当时和后世的书法带来了非常有利的影响,最著名的是欧阳修《集古录》(因为欧阳修号六一居士,所以又称《六一题跋》)和赵明诚《金石录》等,这两部著作在整理研究历代金文碑版书法的同时,也有力地影响着后世的金石学著作,

南宋政权在“靖康之变”后续代了北宋政权,艺术并不因此而有很大的改变,南宋书风是北宋书风的继续,但总的说来,南宋书法比北宋逊色,有创造性的书法家不多,南宋也有许多大家:陆游、范成大、朱熹、张即之,但在书法创作和理论上不能和北宋四大家相比,是继承多于创新。

蔡襄

蔡襄(10121067),字君谟,兴化仙游(今福建仙游)人,官至端明殿学士,为官清正廉明,与欧阳修、范仲淹是好友。书法学习虞世南、颜真卿、柳公权以及晋代书法,擅长行草、楷书,与苏轼、黄庭坚、米芾一起被列为“宋四家”。他在宋四家中出生最早。明代盛时泰评价说,蔡襄的书法不同于苏书的蕴藉、黄书的流丽、米书的峭拔,以浑厚端庄,但与颜体又有所不同,比较妍丽,到了晚期,又显得淳淡闲雅。苏轼、米芾、黄庭坚、欧阳修对他的书法都十分推崇。另外,蔡襄受“飞白”书体启发,用散笔写草书,追求一种枯墨和浓墨相间、空白和质实相间的效果,人们 称它为“散草”或“飞草”,这也是蔡襄在继承的同时力求革新的表现。《宋 史•列传》称他:“襄工于手书,为当世第一,仁宗由爱之。”宋四家中,他年龄辈份,应在苏、黄、米之前。宋四家中,苏、黄、米都以行草、行楷见长,而喜欢写规规矩矩的楷书的,还是蔡襄。他的书法学习王羲之、颜真卿、柳公权, 浑厚端庄,雄伟遒丽。苏东坡说:“君谟天资既高,积学至深,心手相应,变化无穷,遂为本朝第一。”蔡襄为人忠厚正直,字识渊博,他的字“端劲高古,容德兼备”。《颜真卿自书告身跋》得鲁公笔法而修于鲁公书,可为楷则。沈括说他善于“以散笔作草书,谓之散草,或曰飞草,其法皆生于飞白,自成一家。”这说明蔡襄这位稍欠改革精神的书法家还不是泥古不化的,他也在追求古趣,力创新意。他的代表作有墨迹《暑热帖》、《谢赐御书诗》、《颜真卿自书告身跋》以及刻石《荔枝谱》、《蔡君谟法帖》等,还有书法理论著作《论书》、《自论飞草书》等。

蔡襄《扈从帖》

《扈从帖》,是蔡襄传世尺牍中最为精彩的一件,约书于皇佑四年(1052年)春,内容为一则信札,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作为“宋四家”之一的蔡襄,在此帖中较为地道地表现了“二王”书法传统的精彩笔法,可谓是笔笔有来历,显得蕴藉含蓄,用笔方圆结合,结构开合自如,韵意并臻,堪称杰作。

蔡襄《跋颜鲁公〈告身帖〉》

《跋颜鲁公《告身帖》》是“宋四家”之一的蔡襄44岁时书写的楷书作品,跋写于传为唐代书法家颜真卿所书的《自书告身帖》之后。蔡襄的楷书主要学颜真卿,后来又从欧阳询、虞世南等初唐名家中吸取一些长处。这一书帖具有颜鲁公的笔法特征,笔画横细竖粗,用笔方圆结合,雄劲而又圆润,字形方正,结体端庄严整。但与成熟的颜体相比,笔画比较瘦细,而且多了一些秀润,不如颜体苍劲茂密。这是蔡襄在中年时期学习了颜体之后所初步形成的书法风格。

[1] [2] [3] [4] [5] [6]  下一页

用微信扫一扫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