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料查询 > 内容

中国书法史话十一

2007-11-14 来源: 浏览次数:2730次

二、金

与宋代几乎同时,中国的北方存在着另一个由少数民族——女真族统治着的金王朝。金王朝统治的地区是汉族传统文化中心,因此在较多机会接受汉族文化,金代汉字书法仍能兴盛;另一方面,汉族书法家没有放弃汉字书法,使当时北方地区原有的书法传统能够继承下去,并有一定的发展。金代书法家有王庭筠、元好问、赵秉文等。

三、元

元代是一个由蒙古族统治的特殊时代,对于汉族知识分子采取了一些压制手段。元朝统治者建立统一政权以后,设立蒙古字学,书法虽然一直沿着自身的规律向前发展,但这一时期只有少数人能认真研习汉字书法,所以最初书法艺术并没有多大的起色。

元朝官员的文化水平很低。元李翀《日闻录记载》:国朝故事,以蒙古、色目不谙政事,必以汉佐之。官府色目居长,次设判署正官,谓其识治本、练时务也。近年以来,正官多不识字。至正(13411368)年间,淮东有一路总管在任,省札行下,“辩验收差课程钱谷”,唤该吏,怒曰:“省札云‘便检钱’,许多钞在库,如何不便检?”错以“辩验”为“便检”也。又一县令修理谯楼,读“谯”为“焦”,又读“羁管为“霸管”。

看看元朝的一些碑刻,满篇俚语白话,也说明文风之衰。当时选拔官吏,“主要依靠世袭和举荐,而‘由吏入仕’几乎成为唯一的登仕途径”,元初的几十年间,没有施行过科举考试,于延佑元年(1315)才恢复科举(见朱瑞平《元代科举与私试》)。凑巧的是,我们现在所能见到的为数不多的元朝隶书之迹,都书于恢复科举以后的元朝末年,墨迹如徽州路儒学教授唐元写的《紫阳书院记》册页(1342年,现藏台北故宫),刻石如《张琰等题名》(1354,刻在西安兹恩寺)、《王氏祠堂碑》(1355年,陕西蒲城)、《帝舜庙碑》(1363年,在广西桂林)、《宣圣庙碑》(1366年,在西安)。

坊间流行一册《赵孟頫书六体千字文》,六体中有一体是隶书。有人指出,这个本子是明朝人所写。尽管如此,该册的确是地道的赵字,想必是有所本的。赵孟頫在为管道升写的《魏国夫人管氏墓志铭》中提到过写六体《千字文》的事:

天子命夫人书《千文》,敕玉工磨王轴,书监装池收藏。因又命作书六体为六卷,雍亦占卷宗,且曰:“令后世知我朝善书妇人,且一家能书,亦奇事也。”

赵孟頫的六体《千字文》,是一体写一卷,时间的写本改写成六体对照的格式,这是很大的区别。赵氏生前是否写过六体照本,同在还难以考察得清楚,而赵氏能写六体,是毫无疑问的。《元史•赵孟繇传》说他“篆、籀、分、隶、真、行、草书,无不冠绝古今”。他的学生杨载在赵氏逝世的当年(1322)写的《赵公行状》中说他“隶则法梁鹄、钟繇”,看来,赵孟頫写隶书,不是本于汉法而是宗尚魏隶,除了篆籀,他作书法的复古,是典型的“魏晋”派。

但灿烂的汉族文化终究有它不可阻挡的魅力,渐渐受到元代帝王统治者的重视和喜爱,尤其是书法,仁宗和英宗经常学写汉字书法,还把他们自己的作品赏赐给群臣。到了文宗时,书法更加重视,他专门设置奎章阁,任命柯九思为鉴书博士,专门鉴定和赏别皇宫内府收藏的书画名作。文宗本人也常去奎章阁和柯九思、虞集等人讨论字画。因此在元代书法发展的总趋势是沿着以继承为主的路子缓慢发展,主要学习晋代和唐代的书法,具有复古倾向。但元代书法家在“宗晋、宗唐”的同时,又有力求摆脱这种影响的一面,还是重视艺术创造的。赵孟頫是被公认的元代书法的杰出代表。南宋末年,学习苏、黄、米、蔡的,大多只从形态上模仿,不去深入研究他们对意境的追究和创造,所以往往越来越粗俗。赵孟頫努力改变这种弊病,直接向唐代各大家以及魏晋的钟繇和王羲之父子取法,集晋唐书之大成,形成柔媚多姿的赵体书法,对明代楷书有很大影响。另外,著名书法家还有可以与赵孟頫不相上下的善于写草书的鲜于枢以及康里子山、耶律楚材、杨维桢等。其中杨维桢以“狂怪”的书法在元代书坛显得富有新意,他把带有隶意的章草笔法自然地融化到行草书中,形下同于一般习俗的书法风格。

元代书法还有一特点是,书与画的关系更加紧密,作为书法样式之一的题画诗书法便是在元代兴起的。唐宋人的绘画一般没有姓名落款,而到了元代,著名画家赵孟頫、王冕、倪瓒、黄公望等人的绘画作品上都有题画诗或题跋,文字的书写达到相当水平,这对于以后明清的书风、画风都有深刻影响。

元代书法理论总的来说不如宋代,但其中仍有不少精到的见解,譬如赵孟頫《兰亭十三跋》、鲜于枢《论草书帖》、郑杓《衍卷》、陈绎曾《翰林要诀》等。

赵孟頫

赵孟頫(12541322),字子昂,号松雪道人、水精宫道人等,吴兴(今浙江湖州)人,担任过翰林学士承旨,被封为魏国公、谥号“文敏”,所以人们常称他为“赵吴兴”、“赵承旨”、“赵文敏”。他学问渊博,精通音乐、诗词、书画、鉴赏等。尤其在书画方面,是元代一位影响深远的大书画家。赵孟頫书法以楷行三体成就最高,他学习书法非常勤苦,宋高宗、钟繇、二王、柳公权、李北海以及大篆、小篆等都曾用心学习过,博采各家的长处,特别是继承了晋唐以来的传统,然后经过吸收和变化,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赵体”,法度严谨,用笔圆转流畅,结字平正稳当,字体具有典雅秀丽的美。他的楷书受到人们喜爱,人们把他和唐代的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并称为“楷书四大家”。

传世的书法作品数量很多,代表作有小楷《汲黯传》、《度人经》、《妙法莲花经》、大楷《胆巴碑》、《妙严寺记》、《仇锷墓碑铭》、《三门记》,行书《二陆文赋跋》、《兰亭十三跋》、《韦苏州诗》、《归去来辞》、《雪赋》、《洛神赋》等。赵孟頫不但是书法家,而且是书法理论家,他关于用笔、结字的一些精辟见解,现在仍受到人们的重视。另外,赵孟頫的妻子管道升(人称“管夫人)和儿子赵雍也擅书法,因为赵孟頫是宋王室子孙,所以元仁宗曾经把他们一家三人的书法作品收集整理在一起,收藏在皇宫中。

赵孟頫《兰亭十三跋》

《兰亭十三跋》是元代赵孟頫的行书代表作,但不幸的是,它在清朝乾隆年间毁于大火之中,只留下几张残片,而且流落到了日本。元代至大三年(1310年)九月,赵孟頫在从南方回京城途中,独孤和尚淳朋赠送了他一本《定武兰亭》的拓本,赵孟頫欣喜异常,在一路乘船北上途中日日观摩拓本,有感而发,在拓本后面一连写下了十三条跋语,称赞《定武兰亭》书法的高妙,这就是《兰亭十三跋》的由来。赵孟頫的书法受到二王书风影响很深,他认真学习和继承古代的书法传统,学到了二王书法的许多精妙之处。《兰亭十三跋》笔画精熟,以藏锋、中锋为主,线条遒润流畅,结体端庄秀逸,与《兰亭序》有许多相似的地方,可以看出赵孟頫学二王书法是学得很出色的。

赵孟頫《妙严寺记》

《妙严寺记》,全称《湖州妙严寺记》,是赵孟頫5660岁左右时的作品,原迹于1949年前流落到国外。这一时期的赵体楷书,已经摆脱晋唐、六朝书法的影响,具有了自己的面貌。用笔方圆结合,变化多端,比如撇有弯撇、平撇,收笔时,有的露锋,有的回锋;往往捺脚拉得很长,有“一波三折”的姿态,而有的捺笔则被写成一个劲折的方肩。笔画遒劲,结体端庄严谨,又有舒展放纵的撇捺笔画,使整个字带有一些秀雅飘逸的特征。另外,这块碑的碑额篆书也非常精彩。

赵孟頫《胆巴碑》

《胆巴碑》,全称《大元淆赐龙兴寺觉普慈广照无上帝师之碑》,所以又称《龙兴寺碑》,是赵孟頫63岁(1316年)时奉皇帝的圣旨书写的,为他晚年时期的楷书代表作之一现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用笔以圆笔、藏锋为主,以方笔、露锋为辅,笔画秀美;行笔流畅自然,笔意相连,笔画相互映带、呼应,显得洒脱超逸;结体严整庄重,在生动秀美的笔画衬托下,没有一点呆板僵硬的感觉。从这幅作品可以看出,这一时期赵孟頫的楷书已经比前几年所写的另一楷书名作《妙严寺记》更成熟了,在法度严谨中见萧散流美。另外,这一块碑的篆书碑额,是赵孟頫写的,字体稍长,中锋行笔,线条圆轻劲,也是一件杰作。

赵孟頫书老子《道德经》卷

 赵孟頫书老子《道德经》卷,是其传世小楷代表作之一,书于63岁(1216年),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元代佛教、道教盛行,赵孟頫在中年以后也开始信奉佛教,经常用小楷抄写佛经和道经,据说他曾经写了不下100本,留传下来的大约有20种,其中《道德经》就有好几本。除此之外,著名者还有长达7万多字的《妙法莲华经》以及《阴符经》、《心经》、《度人经》、《金刚经》等。此卷行笔流畅,笔画秀丽、遒劲、娟美,结体紧凑匀称而又灵活自然。赵孟頫写小字如同写大字一样,每个细微的笔画都一丝不苟,用笔精到,结体合乎法度,没有轻浮、松散的笔病。整幅字神采奕奕,富有晋唐小楷的意蕴与法度,显示出书家深厚的书法功力。

赵孟頫《汲黯传》 

小楷。他自称《汲黯传》得唐人遗风笔意,而清代冯源深评云:“此书方峻,虽据欧体,其用笔之快利秀逸,仍从《画赞》,《乐毅》诸书得来。”倪瓒也说:“子昂小楷,结体妍丽,用笔遒劲,真无愧隋唐间人。”(引自《书林藻鉴》),用笔不下于智永,虞世南,得称一世之冠。

[1] [2]  下一页

用微信扫一扫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