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书始于汉初。《说文解字》所谓“汉兴有草
书”。这种字体为书写便捷而产生,初为草隶,即草
率快写的隶书。后渐发展为章草。章草是早期草书和
汉隶相融的雅化草体,波挑鲜明,笔划钩连,字字独
立,字形扁方,笔带横势。
到了汉末,相传张芝脱去了章草中保留的隶书形
迹,除尽波挑,上下字之间的笔势往往牵连相通,偏
旁相互假借,成为今草。唐朝张旭怀素草书放纵不
羁,挥洒恣肆,笔势连绵回绕,字形变化繁多,遂有
狂草(或称大草)。
草书的缺点是潦草难辨。今天,草书的审美价值
远超其实用价值,成为中华传统书法艺术中一种极具
个性的形式。
平复帖 (晋 陆机) 月仪帖 (晋 索靖) 寒切帖 (东晋 王羲之)
十七帖 (东晋 王羲之) 廿九日帖 (东晋 王献之) 十二月帖 (东晋 王献之)
鸭头丸 (东晋 王献之) 一日无申帖 (南齐 王志) 孝经 (唐 贺知章)
苦荀帖 (唐 怀素) 论书帖 (唐 怀素) 食鱼帖 (唐 怀素)
书谱 (唐 孙过庭) 神仙起居法 (五代 杨凝式) 中流一壶帖 (宋 范成大)
草书千字文 (宋 赵佶) 急就章卷(局部) (元 邓文原)
李白诗卷 (元 康里巙巙) 述笔法卷 (元 康里巙巙)
种松帖 (元 赵孟頫) 千字文 (明 沈粲)
李白月下独酌诗 (明 宋广) 急就章卷 (明 宋克) 敬覆帖 (明 宋璲)
临王羲之书 (明 邢侗) 五言律诗 (明 张瑞图) 手札 (明 祝允明)
节临秋深帖 (清 包世臣) 论画语 (清 何绍基) 语摘 (清 姜宸英)
自作五律 (清 王铎) 临古法帖 (清 王澍) 临古法帖一则 (清 伊秉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