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书画名家 > 内容

张伯英

2015-03-16 来源: 浏览次数:9753次







写作妙如神 前身有宿因
——民国大家张伯英

                                                                                                                                      徐放鸣


      徐州,古称彭城,已有五千多年的文明史,是著名的龙飞之地,将相之乡。徐州,地控淮海,北望泰岳,向为
北国锁钥,南国门户。徐州,历史悠久,地杰人灵。文人骚客,艺术大家,数不胜数。
      张伯英先生,字勺圃,一字少溥,别署云龙山民、榆庄老农,晚号东涯老人。祖籍浙江绍兴,明代迁居徐州东
南张集,出生于铜山三堡榆庄。其先祖张胆为崇祯六年的武举人。史可法镇守淮阳,授张胆为归德府( 商丘) 城守
参军。清代康熙年间,张胆累官至督标总兵、副将。解甲归田后,曾捐资26000 两白银修造了徐州荆山桥。张胆的
胞侄张竹坡乃评点《金瓶梅》的小说评论家。张氏诗书继世,斯文一脉相承。
      其父张仁广颇善词章,尤喜书法,手不释卷。伯英幼承庭训,少负异才,弱冠时诗文、书法已崭露头角,伯英
与其叔张从仁( 字云生) 年龄相若,幼年时一同就读于萧县李辅中家之私塾,受业于徐葵南先生,与其子徐树铮( 字
又铮) 为同窗好友。1887 年,金坛冯煦( 清丙戌探花,翰林院编修),应徐州知府桂履真( 字中行) 之聘,任徐州
云龙书院山长。伯英时年17 岁,遂为冯煦入室弟子,受益匪浅,被誉为后起之秀。
     1902 年清廷补行“庚子辛丑恩科”考试,张伯英与张云生赴金陵应试,叔侄同科中举,传为佳话。是年,张
氏叔侄为维持家计,开馆授徒,桂中行知府召伯英来彭城,假馆舍( 徐州府学),常于槐下读书。1911 年,张伯英
设馆于南京下关铁路局,与徐树铮同寓。1914 年,段祺瑞任陆军部长,徐树铮为陆军部次长,遂聘张伯英为秘书。
     1924 年第二次直奉战争后,段祺瑞为北洋政府临时执政,张伯英任副秘书长。
     1926 年“三·一八”惨案发生,张伯英目睹官场的腐败黑暗,毅然引退,从此再不涉足政坛,而开始了鬻字
治印的书画金石生涯。张伯英定居北京神武门烟袋斜街北官坊口,书斋号为“小来禽馆”。伯英曾得王羲之《十七
帖》,帖中有“来禽”等语,故称小来禽馆。现在上海人民出版社刊行的《宋拓王羲之十七帖》即为张伯英所珍藏,
卷首有“铜山张氏小来禽馆”印钤。
      1937 年,日寇侵华,北平沦陷。张伯英隐居于地安门外北官坊口私寓,闭门读书以明志,借鬻书收入以自养,
保持了民族气节。日本人曾出重金以购买《十七帖》,张伯英视金钱若粪土,坚决拒绝。张伯英晚年贫病交加,生
活清苦,犹醉心于书画金石,节操高尚清雅。张伯英与海内名家康有为、粱启超、于右任、张学良、林琴南、齐白石、
容庚等交往密切,且以精于品鉴金石书画闻名于京津。
      张伯英以行楷最有成就,亦擅篆隶。楷书结构紧敛而不拘谨,字体规整端庄、方圆兼备,既宽博雄放又紧凑严密,
内多劲力。行楷朴实秀逸,古拙自然。张伯英用笔万毫齐力,圆满峻发,点画所到之处,极具朝揖相让之法。笔笔中实,
字字气满,凝重含蓄,不泥于古,不媚于今,富于创新精神。用笔能任情挥洒,意度自为高远。张伯英极擅书写碑志,
数百字大楷不用划线,从头到尾一气呵成,而分行布白、范围大小莫不恰到好处。
     张伯英先生能诗善文,风格清新俊逸。其诗七言居多,内容颇广泛。所著《桥西草堂诗稿》惜已散佚,尚存《小
来禽馆诗草》《庚子消夏录》各一卷传世。诗中多乡愁离绪,晚年思念故乡之情尤切。张伯英对故乡的深切眷念之情,
不仅倾注于诗文中,还表观在对乡邑文献的收集研究和整理刊布的工作中。他留心乡邑文献,搜集最勤苦。最为人
所称道者,乃是刊印《徐州续诗征》。早在清末,徐州知府桂中行曾编印《徐州诗征》。该书成书匆促,颇有遗珠
之憾。张伯英于1929 年暮春始编,至1935 年夏末刊印发行。
      张伯英一生酷爱书法,早年从颜体入手,再学魏碑,卓然成家。明清以来徐州书法界人才辈出,形成彭城书派。
彭城书派素来以北碑为宗,方劲古拙,蔚为风尚。张伯英秉承彭城书派传统,又植根汉魏而化以苏、黄,笔力凝重,
楷书结构紧敛而不拘谨,字体规整端正而有洒脱之致,用笔方圆兼备,宽博雄放,紧凑严密。行书朴质秀逸,古拙
自然,有夺人之效应。行草书亦能见其刚劲风骨。深厚功力出之于传统,行之于独创。遂以彭城书体名于当世,为
彭城书派之盟主。后又受康有为、包世臣等金石学派的影响,精习《张玄墓志》等北碑,骨格自然,超凡拔群。其
又精于碑帖评鉴,曾仿《四库提要》体例著有《法帖提要》七卷。其中列举了自宋至清帖刻512 种,详细分析论及
各家书法流派的优点与不足,为我国书法碑帖学界权威名著,对弘扬祖国传统文化贡献颇多,为时人所敬重。
一时,从穷乡僻壤到通都大邑,伯英书法矫然突出,引人注目,为世人称赞。清末民初,张伯英与赵声伯并称
南北二家,又与傅增湘、华世奎、郑孝胥并称书法四大家。至今,北京前门大栅栏“亿兆棉织百货店”、琉璃厂西
大街“观复斋”、东大街“墨缘阁”的牌匾,皆为其所书,依然高悬门前。
     张伯英不仅是书法家,而且是博古通今的学者,卷帙浩繁的《黑龙江志稿》即由其主编。1929 年黑龙江省长
万福麟聘请张伯英为修志局长,张伯英邀请张从仁、徐东侨、杨秉彝等铜山同乡与该省人士共襄是举。越3 年省志
编成,自上古至清末莫不详备,全书62 卷,约140 万余宇。
      张伯英先生珍爱祖国文物,涉及金石及先贤文稿,无不搜求。徐州两汉文物众多,汉画像石数量尤为丰富。前
人不识其为国珍,往往泛作石材使用。张伯英先生早年即着意搜集,睢宁县双沟所出土之牛耕图,沛县古泗水所出
土之纺织图,皆为研究古代先民的珍贵史料,均借先生之手得以保存。多年来共收集文物及拓本数十万方,为徐州
收存汉画像石之先驱。
      张伯英先生一生正直,颇有节行。他不屑于和封建军阀同流合污,抛弃官位,卖字卖文为生。北平沦陷后,他
隐居不出。并屡次致书当时任徐州伪市长的叔父张云生莫做伪事。他与清末遗老康有为、梁启超、罗振玉、郑孝胥
等过从甚密,但却力主共和,反对复辟。此外,他还与于右任先生、张学良将军及齐白石等私交深厚。张伯英尤为
奖掖后学,书画界不少人都曾受其教益。
      张伯英殁后,齐白石曾有诗赞之云:“写作妙如神,前身有宿因。空悲先生去,来者复何人。”足见其书法
造诣之深,影响及今。启功先生以后学者的身份撰文回忆张伯英时写到:“先生仙逝已50 余年,追忆教言,尤有
理解未足处,其愚钝可惭,而求教未足,仰叩未尽为可深惜也!”可见,得其真髓且归纳、综合、升华其特色者,
代不乏人。
                                                                     (原文载于《徐州楹联》2010 年第2 期张伯英艺术馆专刊)

 

用微信扫一扫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