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高考资讯 > 内容

城市雕塑的人文价值观

2007-11-27 来源: 浏览次数:2399次

    要谈城市雕塑,我们无法离开城市的人文内涵、城市的文化功能去讨论。美国杰出的城市历史学家与人文学者刘易斯·芒福德(L.Mumford)说:“最初城市是神灵的家园,而最後城市本身变成了改造人类的主要场所,人性在这里得以充分发挥。 城市的主要功能是化力为形,化能量为文化,化死物为活灵灵的艺术形像,化生物繁衍为社会创新。”(《城市发展史》)关於城市雕塑,芒福德举出了鹿特丹的青铜纪念碑《被毁灭的鹿特丹市》,他认为它像征着城市内心所蕴含的痛苦和迎接挑战的意志,因而是鹿特丹市最好的像征之一。


    类似这种可以成为人类精神文明的像征的城市雕塑在世界上为数不少,它们大多会有一个共同特点:在创作、设置的时候,它们或许会有某时某地或某事件的因素制约,但它们总会以其人文价值观的内涵而超越了一时一地之因素的制约,而具有人类文明的普遍价值意义。比如,举世闻名的美国纽约自由女神像对於无数来到美国的移民来说,它是自由的像征、摆脱旧世界的专制与压迫的像征;它的精神之源是法兰西政治中的自由主义精神;它的创作者在构思这座雕塑时深受浪漫主义杰出画家德拉克罗瓦的名作《自由引导着人民》的影响。又比如,屹立在里约热内卢城郊山巅之上的耶稣基督雕像伸开双手,俯瞰全城,像征着对人类所怀有的无限怜悯和博爱,以及对人民获得独立的赞许和祝福,因而超越了纯粹的宗教意义。


    在中国,城市雕塑在当代的发展主要是直接受政治意识形态所制约,在近几十年来又加上地方经济发展的推动因素,形成了一种不可忽视的发展势头。然而,由於主流意识形态的继续制约、地方官员及普通群众的文化素质普遍较低以及在商品大潮裹挟下发生的审美情趣的扭曲等等因素的影响,在中国各地城镇出现的许多城市雕塑在艺术上、甚至价值观念上都存在不少问题。有许多时候,一件摆在我们面前的城市雕塑根本就不能说是哪位艺术家的作品,而是多种意志力量的莫名其妙的混合产物。某些城市在研究作为城市标志的雕塑作品时,我曾以评委的身份叁加讨论。我发现地方政府越是高度重视,最後弄出来的作品越是难看。有些地方的五套、六套班子轮番召集专家评审会议,对那些候选作品提出的“叁考意见”简直想囊括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历史传说、风土人情、光荣的过去、光荣的未来等等所有方面,而且每个人的意见都是重要、正确的,令你感到这哪里是什麽雕塑创作,分明是各路长官意见的大杂烩。







    在这类长官意志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一种倾向就是他们都试图通过一件城市雕塑来体现出所谓“地方特色”,而且他们几乎都会说一句很有“品味”的名言: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因而,越是有地方特色,就越是能走向全国、迈向世界。於是,许多匪夷所思的“雕塑作品”就在不少城镇的地平线上冒了出来,或将会冒出来。比如广东有一个地方出产一种很有名的岭南佳果,结果这个城市的标志性雕塑就用了那种佳果。全然不顾雕塑艺术物有的表现语言、材质的适应性、尺度的分寸感、作品与周边环境的关系,更别说什麽作品的人文价值内涵、普遍价值观的像征意义等更深入的问题了。又比如,有一个地方是某种文房用具的出产地,在讨论这个城市的城雕时,有许多领导不约而同地要以这种文房用具来作为基本形像的方案。但是,这种文房用具竖立在地面上就是一面奇怪的大镜子,简直会令人产生荒诞剧一样的幻觉。我在发表自己意见的时候当然力陈其弊,但我发现他们根本无法从“地方特色”的观念中解放出来。他们想不通这种充满地方特色,而且为群众“喜闻乐见”的用品为什麽[FS:PAGE]不能作为城市的标志。他们似乎很难明白,一件城市雕塑并不都是一部关於这个城市的百科全书,而且不是什麽“地方特色”都具有适合於雕塑艺术表现的那种审美形态的。


    有许多地方的城市雕塑是以所谓“神话故事”、“民间传说”为其表现的题材,而塑造出来都是仙女的形像,这是因为很多这种被整理、挑选出来的故事、传说的核心都是歌颂勤劳、善良的品质,而能担当这种品质的只有那些美丽的仙女。於是,各种名目的仙女塑像看上去都是一个样子 今天的舞蹈演员穿上古装衣服在蓝天下傻乎乎地起舞,惟一的区别是有的飘逸些、性感些、有的则端庄些、朴素些。“仙女城雕”就像天女散出来的花一样飘落在中国的大地上。


    在题材内容之外,另一个共通的问题是追求“高大”,不管环境、题材,总而言之要有高大的体量,高大到与一个小县城的经济、文化发展状况和自然条件都极不相称的地步。当然,工程越大投资就越多,一个其人民尚未走出贫困的小地方花几百万元人民币投资一件城雕的情况绝非个别现像,至於其制作工程的背後故事就更不好说了。总之,人们很少想到一件好的城市的标志性雕塑不一定都是大型的。我们知道,从十七世纪起就成为华沙城徽的美人鱼青铜雕塑只有2.5米高,而布鲁塞尔的城市标志“第一公民”是一个只有五十公分高的撒尿男孩青铜像。好大喜功这句话正可以用来描述某些人对待城市标志性雕塑的心态。 一句话,中国城市雕塑如果不走出长官意志的怪圈,无疑是永无出路的。

用微信扫一扫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