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剔红山水人物纹笔管 明 长21·5厘米 笔管及笔套均剔红山水人物花鸟纹,天、地和河水用细腻的锦纹代表,漆色深沉油亮,刀法圆润,形象生动,为明剔红精致作品.。 | | | | 青玉雕龙纹长方形砚·白玉雕花笔杆 清中期 15.5XlO.2X2厘米:长20·7厘米 | | | | | | 木柄错银丝嵌象牙毛笔 清 末 长37厘米 木制笔管,呈螺旋状,末端镶嵌象牙,并错银丝,工艺精致巧妙。 |
| 古笔 在林林总总的笔类制品中,毛笔可算是中国独有的品类了。传统的毛笔不但是古人必备的文房用具,而且在表达中华书法,绘画的特殊韵味上具有与众不同的勉力。不过由于毛笔易损,不好保存,故流传至今的古笔实属凤毛鳞角。 中国最早的毛笔,大约可追溯到2000多年以前。西周以上虽然迄今尚未见有毛笔的实物,但从史前的彩陶花纹,商代的甲骨文等实物中可觅到些许用笔的迹象。东周的竹木简上已广泛使用毛笔来书写。在湖北省随州市的曾侯乙墓中,发现了春秋时期的毛笔,是目前所见的最早的笔。随后,湖南省长沙市左家公山出土了战国笔,其他很多地方也分别出土了我国早期不同时候的笔,都是不可多得的宝贵遗产。 汉代制笔头的原料除了兔毛之外,还有羊毛,鹿毛、狸毛、狼毛等,硬毫软毫并用。同时,笔管的质地和装饰也丰富起来。汉代以后,随着书画艺术的发展,对笔的要求也更高了。唐代时,安徽的宣州成为全国的制笔中心,宣州所制之笔称“宣笔”,并成为每年向皇帝进献的贡品之一。宣笔以兔毫为主,笔头多短而硬。宋代时,安徽宣州的诸葛高,诸葛元,诸葛渐以及歙州的吕道人、黔州的吕大渊等人发扬光大了制笔技术。元代时,大量笔工南流,制笔业中心从宣州移到浙江吴兴,昔日宣笔的喧赫地位逐渐被浙江湖州、嘉兴一带所制的“湖笔”取代。湖笔以山羊毛,黄鼠狼毛为原料,称为“羊毫”与“狼毫”。明清时期是中国制笔业发展的鼎盛期,供皇室的“御用笔”和官府用笔,制作精致华丽自不待言,就连民间使用的毛笔,也十分注重装饰和美观。当时用作笔管的质材有竹,玉、雕漆、象牙、瓷,珐琅等,在笔管的装饰上,也尽一切修饰之能事,达到了前所未有的丰富。 | | | 笔墨纸砚的拟人名号 中国的笔、墨、纸、砚被称誉为“文房四宝”。此外,它们还被古代文人风趣地赋予拟人的姓名和爵位。庸代韩愈在《毛颖传》中称毛笔为“毛颖”,拜指出其籍贾是中山(今安徽宣城、泽县一带),又借帝王之口封之为"中山君",封于“管城”,号"管城子"。《毛颖传》还戏称墨为“绎人陈玄”,纸为“会裙先生”,砚为“弘农陶泓”。宣笔之一的“诸葛笔”,乃唐、宋时期诸葛家族所制,因制作精良而闻名天下,被人们称为"诸葛笔"。与韩愈同代及具后世文人也分别为文房四宝作传,取名号。他们因唐时易水一带盛产名墨,便为墨取姓“易”;墨以乌而亮为上品,故名“玄光”,字“处晦”;松烟为制墨原料,所以也称"松滋侯"。褚树皮能够用以造纸。砚则姓"石",名“虚中”,字“居默”,号 “石友”,封“即墨侯”。至此,毛笔的地位则一跃晋升为 "管城侯"了。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