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晖书法散议
马奉信
几年前在一个书法展上,我忽然发现陈晖的书法面貌有了质的飞跃,通篇神采奕奕,典雅、虚灵,浓郁的书卷气扑面而来,使我想起张怀瓘的一句老话:善识书者,不看字形,惟观神采。经询,他早已搏取了中国书协会员的资格了,为此我曾为他高兴过。
陈晖是个德艺俱佳的青年,个头高挑,一脸的文气,待人热情诚恳,朴实厚道,圈内外的口碑甚佳。凭心而论,他研习书法的环境条件比别人更艰难些。其本职工作是在铁路从事企业管理,平素事多繁杂,忙得不可开交。这些并未动摇他研习书法的决心和信心。多年来,每每挑灯夜战、临池不辍,陶冶于翰墨之间,从字帖上与古人对话;同时使他在纷忙中得到艺术享受和生活乐趣。
书画大家们一谈学习书画,总是首先强调“天分第一”,其言不虚,事实如此。说起陈晖的聪明、机敏、悟性,称赞是众口一词的。受时间之限,他下的“读帖”功夫,比临帖要大。这就要靠悟性了,古人云“读帖胜于临帖”,那是指“读帖”的研究态度,要对字帖范本下一番分析、比较,琢磨、钻研的大功夫!有些青年临帖,追求通临的遍数,每临一遍究竟能记住多少精彩部分?可能收效甚微。
陈晖习书,涉猎面颇广,真、草、隶、篆、篆刻及绘画,全面开花,当然他是分清主次的。所谓“字外功夫”,还包括文、史、哲、书论的修养。凡书界名家大腕,大都源于自身喜好、深厚的学养和对笔墨语言的娴熟、驾驭。陈晖对此有着深刻的认识,所谓书法的格调、品格、气息、神采无不透出作者的全面修养。
陈晖感到幸运的是:他生活在历史文化名城徐州,这儿自古以来深厚的文化积淀产生了优秀的文化品质和典雅雄强的审美风尚,楚韵汉风自然渗透到书画创作中。徐州又是我国第一批书法名城,这儿有广泛而雄厚的书法基础,又有一个强有力的在历次国展中摘金夺银的书家群体,有着浓郁的学习风气,在这种氛围里的习书者,总要相互学习、互相影响、互相通融、长短互补、你追我赶、携手并进。这既是陈晖幸运的一面,也是催发他的学书动力的源泉,是他在学业上突飞猛进的重要因素。
看陈晖的行书,不造作,不娇饰,从容淡定、一任天然,充溢着魏晋遗韵。而他的草书结体上意态横生、美轮美奂;用笔峻爽、朴厚苍拙。用墨上则浓淡枯湿并用,颇多变化。章法布局虚实分明,参差错落、跌宕有致。通篇看去,能将古今融合,质妍互参,凝重而灵动,秀雅而朴厚。
陈晖的小楷,气息古雅、飘逸、空灵、蕴藉,犹如一首首抒情小诗,其味隽永耐品。
“书画同源”已属普通常识,历史上诗书画印四绝的大师不胜枚举。远的不说,近代吴昌硕、齐白石将篆法入画、相得益彰,收到苍厚、拙辣、浑朴的视觉效果。陈晖自知时间精力有限,但也不放过国画的练习。试看他的山水册《秋湖泛舟》图,苍茫的湖水中生着几簇随风摇曳的芦苇有人驾一叶小舟在湖中漫游、境界凄清而笔墨凝练。另有一幅泼墨山水《深林牧歌》,构图弥满、放笔大胆的点以浓湿墨团,烘出树木的苍郁茂密,又巧妙的于画中留白,点出人物。对这种平中寓险的画面处理得很好。还有在完整的书法作品上点缀人物,既呼应了画面内容,更使整体效果变得丰富而生动。
关于风格、个性,陈晖有自己的看法,个性鲜明的书法作品不是硬求的,风格是长期实践、自然形成的。书学充满了辩证法,作品极尽变化更要和谐统一,一味强调变化,就会流于散乱无章,变化太少又失之于枯燥、呆板。书家最重要的功夫是锤练线条,同时又涵养心性,只有终其一生浸润其中,才能收其情感、精神、性格铸入点画线条,这样的线条才是有灵性的线条。
陈晖在思考自己的审美取向和追求目标时,还未迈过“雅俗共赏”的坎儿。太雅、太个性化的东西,只有少数人看得懂。太俗、太甜、太大众化又易降低作品的品位和格调。要真正做到“雅俗共赏”实在是太不容易了。陈晖还年轻,在不断临池、不断思考和探索中,一定能看准自己的发展方向。愿陈晖在书法创作中更上一层楼。
马奉信
2012.2